3)第六百九十六回 明月之琴_至尊曲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生,曲尽则四下无声,此中之妙,难与外人道也。

  三、对琴曲内涵的体认

  乐者,德之华也。美妙的音乐应是作者心境的呈现,也是美德的结晶,或曰生命精神开出的花朵;当人们在抚弄这些乐曲之时,就是走进了作者的时空场中,这里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展现,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启迪。

  尽善尽美,至言哉!美是作品的表现形式,而善才是音乐的本质内涵;若没有善的前提,美只会变异,把人导向歧途。

  所以对乐曲内涵的体认就是对先贤道德境界的追溯,進而通向更为广阔的生命源头。

  古人有云:“八音之中,惟弦为最,而琴为之首。”

  古琴延续至今,受哲学思想的影响,音乐风格倾向于恬静、含蓄、淡柔、典雅。

  “夫弹琴惟有三声而已。曰散声、泛声、按声。”

  凡散声虚明嘹亮,如天地之宽广,风水之澹荡,此散音也。

  凡泛声脆美轻清,如蜂蝶之采花,蜻蜓之点水,此泛音也。

  按声简静坚实,如钟鼓之巍巍,山崖之磊磊,此按声所谓实音也。

  依演奏方法不同,一张正常的古琴可奏出散音七个,泛音九十一个,按音一百四十余个。

  古琴音乐注重音色的虚实对比,追求音乐的声韵兼备。“声”是指按音,归为“实”音,“韵”是指运用滑音奏法产生的滑音与延续音,归为“虚”音。

  由于古琴音乐很少采用戛然而止的乐音中止手法,为追求“绕梁三日不绝于耳”的音乐表现效果,演奏者还常常采用乐音渐虚、渐静的表现方式,使得古琴音乐在渐渐趋向沉静、幽远中将音乐乐思与审美想象引向远方,在袅袅余音中得到心灵的升华。(未完待续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edtz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